上午好 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欢迎您!
致 力 于 推 动 学 习 型 组 织 的 研 究 与 实 践
深度汇谈的核心原则
作者:
来源:
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
2013/11/30 02:32
我在为企业所作深度汇谈时,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在一个真实的团队中,如果所谈的议题来自现实,特别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如组织结构、薪酬制度、民主管理等,则深度汇谈难以深入。或者少数人发言(常常是那些有权势者),其他人听之任之;或者发言者言不由衷,不讲真话,汇谈没有深度,变成了浅度的讨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折射出传统组织固有的弊端。无怪许多组织者感到在团队学习中,深度汇谈是最难掌握的一项工具。解决这种难题,需要组织的变革,氛围的演变,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和习惯的培养,也需要深入掌握深度汇谈的精神。牛津大学博士、彼得·圣吉的工作伙伴威廉·伊萨克(William Issacs)在其论著《深度汇谈》中,提出了深度汇谈的四项核心原则,可作为我们的重要指导。这四项核心原则分别是发声、聆听、暂缓和尊重。
发声
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或许是深度汇谈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伊萨克说,你若要表达真实感受,不论他人会给你什么样的影响,你都必须透露内心最忠诚的声音。在深度汇谈中寻找自己的声音,意味着你需要学习问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我应该说什么?这表示你除了倾听自己内部的情绪反应、行动和诸多想法之外,你必须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对很多人而言,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我们已经被各种“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声音淹没了,所以要抛开这些,重新发掘自己的想法和感觉的确需要勇气。
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绝对不是他人看法的版本,所以我们不太可能找到另一个能够说出我们感受的人;顶多有时候会发现,可以找到与自己发生相同共鸣的人而已。
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真实的声音说出来,就会发现我们的声音也有一股魔力。
说出自己的声音要靠信心。你给自己的压力,还有组织给你的压力常常让你筋疲力竭,面对压力唯一的良药就是信任自己。我们若要发掘自己的声音,便要勇敢说出来,对自己的看法有信心。“真话”不一定是“真理”,经常只是一种“假设”而已。但在深度汇谈中,你必须讲真话,尽管可能使人难堪。因为发出自己的声音,讲真话,是深度汇谈的本质。
聆听
对话的中心活动是聆听,它看似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却不易做到。人们在聆听时所要做的不只是听到字句,还要拥抱它们,接受它们,并且逐渐释放存在于内心中的吵闹声。人们如果探索到聆听这个动作,就会发现它其实并不是一项单方面的活动,因为聆听可以让大家更直接地察觉到与世界参与、互动的方式。
所以,聆听的对象不只是他人,也包括自己和自己的反应在内。有位经理说:“我一直都想成为会说话的人,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如何成为会聆听的人。”伊萨克发现,其实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因为我们都将聆听视为理所当然,但它其实很难做到,而且我们几乎从没想要准备做个好听众。
聆听时,您必须在内心创造沉静的环境。对大多数人而言,这都不是我们所拥有的习惯。我们常常对自己所想的事情付出极大的心力,但是一般而言,我们通常只需要一种“忘却自己”的约束就可以了。其实这一点都不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您若要成为好的聆听者,并不需要到寺庙修练。您所要做的是刻意在内心培养一些“场景”,也就是让您可能聆听他人的场合。换句话说,您必须创造聆听的空间。
正确的倾听可以协助我们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我们也会因此了解自己下结论的过程,以及如何将结论看成是事实的经过,有时候,这些事实只不过是我们根据经验所创造出来的想像罢了。我们也可以借助倾听,对产生结论的“数据”更加注意,使探索的过程更深入、更真实。
当我们听别人说话时,我们是在受困扰的情形中聆听;换句话说,我们通常都是在情绪化的心态中听别人说话,而不是在沉静的情形下聆听。
聆听所要掌握的原则和方法是:停止交谈。停止对别人和对自己的谈话,学习按捺住内心的声音。当你谈话的时候,绝对没有办法好好聆听。
想像别人的观点。假想你在他的位子上,做他的工作,面对他的问题,用他的语言,和他有相同的价值观,会是什么情况?假如这个人比你年轻或资历浅,想想自己初出茅庐的样子。在聆听的层次里,“同理心”的聆听——站在对方的立场——是最高层次。
暂缓
当我们聆听某人说话时,常会面临到一个重要的选择。假如我们在这之前就有自己的看法,我们面对他人时就可能选择捍卫己见、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我们可能会试着要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并希望他们以正确的角度来看事情(不过通常都是我们的角度)。我们可以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以证明他们是错的,但是对于可能指出我们言论逻辑缺陷的证据则视而不见。
或者我们可以学着暂时保留自己的意见,不要在刚开始就太坚持。所谓“暂缓”的意思并不是要我们压抑想法,或以单方面的信念说服他人,而是要以自己和他人都能了解的方式来表达每个人的思想。人们需要做的是能体认自己的想法与感觉,而且不会被迫接受它们,如此一来,我们才能释放大量的创造能量。
如果缺少“暂缓”,取而代之的就是“确定性”。“确定性”(Certainty)这个字的字根意思是“决定”或“分辨”。不过“确定性”的意思现在指的是,我们对于所做的区分没有弹性,有些想法具备确定性和必要性,而没有改变的空间。这些“神圣的确定性”是每个人都经验过的,也是深度汇谈所面临的一项限制。您有哪些“神圣的确定性”呢?哪些情况下您会觉得自己一定对呢?你要先回答这些问题之后,才能够练习“暂缓”说出自己的看法。
尊重
假如你想要将一个人视为完整的个体,就必须认识到深度汇谈的另一个中心要素——尊重。
尊重某人的意思是,找出他的经验之泉。尊重一字的字源是拉丁文的Respecere,意义为“再看一次”;而它最古老的字根意指“观察”,含有尊敬、服从的意味在内。每当你看到某人的一项特质,一定会继续观察他,并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对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样的观察会让我们体认,原来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尊重”这个动作的核心精神,是将他人视为“正当的”个体,即使我们不喜欢他做的事、说的话或思考方式,但是我们仍然无法否认他们是“正当”生命体的事实。
尊重同样也意味着,每个人都知道世界有一股潜在的一致性,而我们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观察者,如果能接受这个事实,就能够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且再也不会把错误归咎到他人身上。
尊重其实是一项难度较高的练习,就是让一个人在受到他人的困扰时,仍然可以给予他人空间,让他们做自己。人利用这种方式可以不需要想办法“改变别人”,或要他人改变。要做到这一点,你只需要愿意面对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处就可以了。
换句话说,深度汇谈的秘密,就是在于必须表现出原谅他人的意愿。做到这一点,意味着我们可以尊重他人,也可以尊重自己。在团队中进行深度汇谈时,所有人的都必须做一件相同的事情,那就是尊重可能产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想“改变”别人的事实。
给予不同意见的人发表看法的空间,对于深度汇谈的分享十分重要。尊重他人、鼓励他们发表看法,可以为谈话气氛带来平衡,假若尊重不存在,团队中的平衡很难达成。当然,要做到这点,参与者必须在新看法出现时保持开放的态度。或许当有某些参与者发脾气或彼此较劲时,你会认为这种开放的态度有点疯狂,但是我们一定要想出方法整合各个不同的声音,否则他们很有可能打断、甚至破坏深度汇谈。
在我组织的一次深度汇谈活动中,就遇到了这样的情景。有一个小组开始讨论“海上求生”游戏中15件物品的选择顺序时,最初的气氛是开放的,彼此都很尊重他人的假设。但当讨论产生分歧时,一位成员开始中止别人的谈话,从“参与者”的角色转换到“专家”的角色,滔滔不 绝的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且行使自己小组长的权利,结束了本应充分展开的讨论,其他成员本有异义,但碍于面子没有再坚持下去,“汇谈”变成了“领导说了算”。这位组长破坏了深度汇谈的精神,背离了“尊重”的原则。后来的检测结果表明,这个小组的得分是最低的。了解到上述丧失尊重的原因,是协助我们加强人与人相互尊重的最好方法。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自己是否犯了上述丧失尊重的错误,在深度汇谈中是相当有帮助的。
上一篇:
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组织?
活出生命的意义
下一篇:
推荐内容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