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好  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欢迎您!

致 力 于 推 动 学 习 型 组 织 的 研 究 与 实 践

成为复杂系统管家的领导力之旅——《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推荐序 by Dr. Charlotte Roberts
搜索

最新动态:

首  页    |    学习型组织    |    复盘    |    系统思考    |    学习技术    |    知识管理    |    管理前沿    |    专家专栏    |    关于我们

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1998-2017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北京   京ICP备0500513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0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

>
>
>
邱昭良:我为什么要为微课鼓与呼?

邱昭良:我为什么要为微课鼓与呼?

作者:
邱昭良
来源:
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
2017/12/23 17:49

近日看了培训圈一位大咖的博文“给‘微课’泼冷水?移动学习替代不了面授”,虽然其中许多观点并非针对微课,而是谈移动学习无法取代面授,但标题让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的确,近期微课好像很热,各方力量都开始涉足微课,也出现了很多值得商榷的观点以及一些乱象。但是,总体而言,我认为应该为微课鼓与呼,多传递一些正能量和理性的声音、专业的意见,促进微课的健康发展。

所谓正能量,指的是积极地倡导,肯定微课的价值,号召人们踊跃实践,并给与支持。所谓理性的声音,指的是不偏不倚,肯定其价值和优点,也认识到它的局限性与不足;反对浮躁,不将其神化或夸大,可以就各种观点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研讨。所谓专业的意见,指的是基于专业而严谨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一些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观点。

下面,谈谈我对微课的几个观点。

微课是大势所趋

我曾在一家e-Learning公司任职,按要求每年要学完若干门e-Learning课程。但我的实际体验是:传统e-Learning课时很长,其中许多是课堂讲授的录像,学习体验感很差,而且学习过程经常要被中断——对于现代人来说,无论是网络的干扰,还是繁忙的工作节奏、多任务的工作模式,都会带来干扰。因此,从学习者的角度看,通过把内容(课程)“碎片化”,变成微课的模式,才能更好地被吸收。

其次,我与很多企业培训负责人交流,大家都面临一些共性的挑战,例如:2-3天的面授培训越来越难组织起来;e-Learning系统“门可罗雀”,或者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培训转化率低,效果难保证;培训与业务的结合不紧密,难以有效地支持到绩效……同时,“新人类”离不开手机,注意力变短,离职率高(有的连锁服务企业,员工离职率甚至超过100%;产品与流程调整频繁,按照传统的培训设计与交付模式,包括课程开发模式,不仅跟不上节奏,而且成本高昂,缺乏灵活性。诸如此类的挑战,也呼唤以微课为基础,来打造“轻型学习体系”。

再次,在当今时代,任何人都难以完全逃离互联网的影响,移动学习、社会化学习、混合式学习成为企业学习的主要形式,而这些新兴的学习技术(包括MOOCs、翻转课堂等)都与微课紧密相关。

因此,在我看来,无论是从学习者的变化,还是企业的需要、学习技术的发展等角度看,微课都是大势所趋。在某种意义上讲,微课之所以大热,也与其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有一定关系。

任何新技术的采纳都遵循特定规律

著名IT分析公司Gartner Group提出过新技术采纳的“技术循环周期(Hyper Cycle)”——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被关注度或人们的期望。任何一种新技术,从被提出,到最终成为主流应用(或未被采纳而惨遭淘汰),都或快或慢地经历一个类似后端被拉长的“V”字周期。也就是说,一开始,人们对这种新技术都很好奇,期待很高,许多人会一涌而上,人气快速飙升(其实已经形成“泡沫”);但是,由于技术(或产品)不成熟或应用者尚不了解、缺乏有效到位的支持、配套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制约,很快会出现失望情绪,负面效应显现,大量人放弃,期望值则迅速下跌,甚至跌入低谷。

之后,如果这种新技术(或新产品)有生命力,经过对前一阶段发展的总结、改进,会再次聚拢、恢复人气,但往往不会达到最初的高潮,表面上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实际上更为务实、理性,有利于其长期发展。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一新技术难以走出低谷,最终夭折。

大量新技术都支撑这一模型,我相信它对于微课也适用。目前,微课可能处于被快速采纳(尝试)的早期,难免会出现“泡沫”。这并不可怕,因为客观规律似乎就应如此。

微课仍很弱小,面临的难题不少

尽管现在微课似乎看起来很热,但平心而论,微课在企业学习中仍然很弱小,只占很小的比例:对于面授培训而言,动辄半天甚至2-3天,半小时以内的线下分享或研讨,并不是主流;对于在线学习来说,大多数e-Learning课程仍是20分钟以上的“大课”,MOOCs、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仍处于萌芽期(或推广状态)。

与此同时,微课的实践还面临很多挑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实践探索的地方,包括微课如何选题?如何设计?如何将其与企业的学习体系和各种学习活动整合?如何用微课来改进e-Learning和移动学习?如何用微课来改进面授培训?如何搭建微课的内容架构、管理体系?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企业的实践者也需要大量练习积累经验。

面对微课,我们应该积极、理性而专业

在一个新生事物还很弱小的时候,看到一些过热的势头,就马上给它泼冷水,我虽然理解这里面的良苦用心,但这也可能并非最明智的做法,因为这可能让一些实践者止步不前,让许多因循守旧者找到了打击新事物的口实。

当然,我们也不能肆意夸大或高估它的价值,一味地追捧,甚至将其“神化”——就像2012年,MOOCs刚刚出现时,一些人将其捧高到了“颠覆传统大学”的地步。几年过去了,MOOCs仍在发展,但很显然,它并没有让哪一家大学关门。

微课也是如此。微课有价值,但肯定不会是万能的,微课也不能完全取代面授(二者甚至不在一个层次上)。就像我数年前关于MOOCs的观点一样,MOOCs不可能颠覆传统学习,但将成为企业学习变革的催化剂——今天,的确有很多企业的学习与发展正在进行变革,微课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我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微课会快速发展,甚至还会更热,但它有其定位于适用性,不会“唯我独尊”(事实上,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一种学习技术会“一统江湖”),也要慎提颠覆或替代。我们可以用微课思维来改造面授培训与e-Learning,以微课为基础的移动学习、众包共创、快速迭代模式会快速发展,社会化学习也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组织智慧体系仍然离不开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运营。

当然,在一段时间内,微课“野蛮生长”,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很多企业的实践也可能因为多种因素(例如实践者自身的能力、意愿、采用的路线等),效果并不理想,但这都无法阻挡微课的生命力。就像一颗饱满、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微课现已他破土而出,终将冲破各种阻力,在阳光下绽放。

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理性的态度、专业的精神,鼓励微课的研究与实践,为其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让学习为企业、学习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文 | 邱昭良 《培训》杂志微信特约作者 中国企业微课大赛导师

来源 | CKO中国学习型组织网(ID:ChinaCKO)

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推荐内容

成为复杂系统管家的领导力之旅——《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推荐序 by Dr. Charlotte Roberts
畅销书《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全新升级、重磅上市!
邱昭良博士新书《知识炼金术》正式出版
你要的正确「复盘」操作,都在这里了(一文全掌握)
“U型学习法”——把握这4点,把复盘做到位!
邱昭良:真正会「复盘」的人,都做到了这5点
邱昭良:解读U型理论——U型理论的本源
邱昭良:企业MOOC怎么了?
邱昭良:从ATD 2018 看微课(微学习)的开发与应用
精品原创课程:《知识炼金术——企业知识萃取与运营的科学与艺术》

资讯排行

成为复杂系统管家的领导力之旅——《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推荐序 by Dr. Charlotte Roberts
畅销书《如何系统思考(第2版)》全新升级、重磅上市!
邱昭良博士新书《知识炼金术》正式出版
你要的正确「复盘」操作,都在这里了(一文全掌握)
“U型学习法”——把握这4点,把复盘做到位!
邱昭良:真正会「复盘」的人,都做到了这5点
邱昭良:解读U型理论——U型理论的本源
邱昭良:企业MOOC怎么了?
邱昭良:从ATD 2018 看微课(微学习)的开发与应用
精品原创课程:《知识炼金术——企业知识萃取与运营的科学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