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好 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欢迎您!
致 力 于 推 动 学 习 型 组 织 的 研 究 与 实 践
学习型组织应用于学校之探讨
壹、前言
面临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变迁愈加迅速,竞争愈加遽烈的时代挑战,迩年来先进国家教育改革莫不重视推动终身学习。为提升国家竞争力与国民全人开展,行政院教改会于八十五年所提 「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中即以推动终身教育,建立学习社会,落实学校教育改革为教育改革主轴,又教育部于 「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中揭苯⒅丈硌吧缁峋咛迨凳┓桨讣巴贫=逃©改革,其中提出有关发展各类型学习型组织,视为迈向学习社会的重要关键 (教育部,民87)。学习型组织可说是起源于1970年代Argyris和Schon所提组织学习的双环组织学习,指组织能利用经验重新评估组织目标、价值和改变其组织文化 (引自吴清山,民86),而在1900年Senge博士提出第五项修练一书后达臻颠峰,掀起在相关学术界与实务界探讨及应用的一股风潮。本文首要探讨有关学习型组织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分析对于应用于学校.,发展学习型学校之启示。
贰 、学习型组织的涵义兴特征
有关学习型组织之意义,学者Senge (1990)认为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能不断拓展能力追求自我突破,创造共同向往的成果,努力实践理想,培养创新、前瞻思维,及持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Watkins&Marsick(1993)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断经由学习、改变与转化的组织。学习是一种在工作中持续进行整合、策略运用的历程,学习起始于个人、团体、组织及组织互动的社群中,其结果导致组织和成员知觉、信念、行为、心智模式、和策略的改变,并且强化组织创新与成长。Marquardt (1996)则以蝴蝶蜕变比喻学习型组织转型,从系统观点解释学习型组织是一强而有力,促进个体和集体学习的组织,经由不断地转变导向更佳的管理经营,运用知识以臻于成功,组织成员被充份地授权,被赋予新知能,从持续学习的历程中,有效提升个人与组织学习力和生产力。
Watkins & Mwsick(1993)以七个C说明学习型组织之特征:
1.持续学习 (continuous):透过个人和组织不断学习,以带动双方进步发展。
2.合作关系 (collaborative):经由组织成员合作学习与共同参与,加强成员间彼此支持的能力,建立良好互动与亲密合作的关系。
3.联系网络 (connected):联系网络建立可增进成员间互动关系。
4.集体分享 (collective):个体与团体间分享学习,以凝聚组织成长力量。
5.创造发展 (creative):藉由不断改良创新,以促进组织发展。
6.系统存取(captured&codified):善用科技知能方法,建立组织学习文化。
7.建立能力 (capacitybuilding):培养组织与成员不断学习的习惯与增进解决问题能力,彼此皆能永续成长发展。
从上述可知,学习型组织可就个人及组织两方面来论述,即谓组织与成员建立共同愿景,在支持学习气氛下,不断学习创新,组织与成员形成同时进步发展的动态组织。柑较于传统科层组织强调指挥、管理控制、法定地位权威、专注于短期目标的达成,学习型组织重视信任、授权沟通、合作、愿景乏建立。
参. 学习型组织的策略
为实现学习型组织,Senge提出五项修练的策略 (Senge,1990;郭进隆译,民 83)以为途径:
1.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组织学习乃基于团体中每个份子对学习的意愿与能力,藉由建立个人愿景、保持创造力、客观面对现实、培养专注与运用潜意识来追求自我突破与卓越精进,从此角度观之,透过组织中每个成员对自我的期许与学习承诺方能展开组织学习,故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2.改善心智模式(lmproving Me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人们深植心中对周遭世界运作的认知基模,并深深影响个体行为。唯有以开放心灵,随时审视自己内心世界,藉由对话与反思 (refnection)不断澄清改善个体对世界认知图像及了解其如何影响个人行动和决定,方不致使固有的思考盲点阻碍学习。
3.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成员共同参与勾勒发展-理想组织的末来具体意象,建立组织目标、价值观与使命,凝聚组织成员向心力、认同并主动为达成组织目标与愿景戮力以赴。
4.团队学习(Teom Learning)
有别于过去,现代组织的学习基本单位是团体而非个人。团队学习乃汇集众人智能,透过理性的沟通与对话相互学习分享,其效益自是较个人智慧周延完善,就个人言之,学习成长亦较其它学习方式为快,学习型组织特别强调以团队方式共同学习成长。
5.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面对问题能观照全貌,综合审慎考量其间各项因素之互动关系,而非断章取义、偏狭思考,否则将落入「见树不见林」或头痛医头、治标不治本乏窘境。系统思考系五项修练乏核心,整合买穿上述各项修练的理论与实际。
学习型组织即是透过上述五项修练乏整合,使组织与个人能不断学习与创革。故要创立一学习型组织,首需激发成员学习动机、潜能以求自我卓越精进,改善固有心智模式,培养成员系统思考与创造能力,建立共同愿景,藉由团体学习促进个人与组织不断进步成长。
肆 、学习型组织应用于学校之启示
随着社会民主多元化,其属开放系统的学校所面对来自于外在与内在要求创革、追求卓越绩效的压力不容忽视,况且学校本质上即是一学习场所,故学校应转型为学习型组织,以不断学习活化学校组织。虽然并无所谓一套创造学习型组织的固定准则模式(WatkIns&Marsick,1993),然可根据学习组织理念,藉由观念建立、组织运作等方面着手,以营造学习型学校。从学习型组织的意涵中,本文对学校建议分析如次:
一 、建立终身学习理念
由于社会变迁快速,科技信息日新月异,教学者要以过去所学知识教现代学生去适应未来社会,若非不断学习,强化对教育专业知能与成长,实难达成教育任务。尤以在学习社会中教师将扮演推动终身学习之重要角色,教师自己应成为学习者,透过身教以具体行动影响学生,故教师本身即需有终身学习理念,持续不断地进修成长实践终身学习"。
二、建构学习文化
发展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是要靠型塑 (scuIpting),是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Watkins andMarsick,1993;杨国德,民83)马üj调经由学习目标内化同时促进知与能乏转移,思考「如何创造真正的学习」、「如何藉由创新学习使组织不仅只是产生表面上的变革更是造成深层结构之变革」(魏惠娟,民87)。如何建构学习文化,营造学习气氛,可经由实行途径如下:
(一)建立学习团队
学习型组织强调透过团体学习,激发成员运用集体智慧学习能力创造新知,方能使组织永续学习不断创新成长。故教师进修学习非仅限于从教育训练或研讨会议中,向学者专家获取单面向的知识;由教师、行政人员以学习伙伴关系进行之同挤合作学习,透过协同教学。脑力激荡、读书会、教学观摩、学科教学研讨会等分享知识与经验多方交流,让教学、学习过程 (方法)更有意义。
(二)鼓励研究创发
组织中的成员是否能主动积极持续学习,追求自我超越成长,将是影响学习型组织发展成效之关键。Elmore(1995)认为研究和反思的实践对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为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应鼓励教师进修研究,培养教师行动研究能力,对于所参与实际情境中所发生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思考,进而搜集数据,分析发展改革方案后予以评鉴检讨,以有效解决问题;时值科技发达的今日,亦应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知能,及运用网络科技撷取新知整合资源的能力,以期提升教学效能与成长。
同时为追求组织革新,不断的学习创造与实验方能赋予组织活力,应鼓励每位成员发挥创意充份发挥潜能,并且能包容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学习改进,将助于组织成功变革。
(三)建立理性对话与沟通
Senge(1990)认为讨论(discussion)和对话 (dialogue)是有差别的,前者指异中求同的意见交流,目的在达成共识;后者则是人与人之间自由流动的意义,旨在理解并进一步洞察内在思维历程,沟通并尊重彼此间差异。惟当前学校内多见讨论而少对话,应善加运用理性对话使组织内成员都能够有相等的机会担任对话的角色,表达其意愿想法,倾听他人,尊重差异;利用对话检索内心世界的思维,藉有效沟通改变固有心智模式与解除自我防卫机制,以开放心灵接受公开的批判和论辩,同时强化教师包含质疑、反省与重建之批判思考能力,及发展运用理解、反省与实践乏自我理性能力与素养。
三 、重新思考校长与教师之角色
领导攸关组织运作成败,传统的领导者主要任务在订定重大决策方向、激励属下,以解决问题,达成组织目标。在学习型组织中的领导者,则需专注更重要的工作,负责组织学习,扮演设计者、促进学习批判思考的教师及服务者的角色 (Senge,1990)。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与环境,身为学校领导的校长亦应为一知识渊博、合作与教学领导及转型领导者(Clark &Clark,l998),激发组织成员自我超越的动机,提升其高层次需求,建立前瞻性的愿景与对创新的承诺,并支持教师成为彼此的学习资源,引领学校成员和社区持续学习发展,以追求卓越创新。
至于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学习型学校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 Inos and Quigley (1995)认为教育改革成功与否依系于教师思考与作为,对于学生学习最强而有力的冲击转化,唯有在教师改变他们的信念与实践才会发生。教师本身应为终身学习者、同挤辅导者及行动研究者 (张德锐,民88),以自我革新导向不断超越精进,与其它同仁互动学习,彼此回馈评核改进,并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进行行动研究以提升专业成长。
四 、培养系统思考能力
系统思考即是观察探讨事件中环状的互动关系,而非线段式的因果关系,它不断提醒吾人「整体超过部分的总和」,使吾人更易掌握整体的变动而非个别现象 (杨国德,民88)。所谓学校组织系统不仅只是历程的流程图,或是组织架构而已,还包含组织内与外在环境因素间互动形式,故学校应视为一整体,问题应就整体脉络、长期性的系统思考,透过自我验证,检视考量对各环节所可能造成的影响,方能避免陷人见树不见林之泥沼。(黄乃荣,民 84)例如面对校园暴力犯罪的问题,应就学生个人背景、同挤互动情形、教师教学辅导、家庭社经地位与教育、社区及社会等各影响层面探究,尤以现处不确定性、混沌的环境中,任何-微小因素变化,极可能为足以导致发生问题乏关键,故应体察周遭环境之变化,保持高度觉察能力,对问题的背后与根源皆能深入探索,寻求解决方法,方为治本之道。
五、型塑学校共同愿景
愿景架构于组织之核心价值与信念,代表组织的理想、目标与期望。一个没有目标的组织,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失去方向的船,随波逐流不知何去何从。学校愿景之建立除一方面来自于学校组织中个人愿景乏拓展外,一方面则应结合包含学校校长、教职员工、学生、家长与社区的期望及参与,确认学校学习目标需求及形成任务压力为何,透过对话沟通将理念与实务相结合以建立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如此将使组织成员凝聚共识,维持学习动力及承诺,为愿景奋斗努力。
六 、结合学校 、家长与社区资源
Barth(1990)认为学校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学的一学习社群。随着社会开放民主化,家长参与教育权意识乏觉醒,对参与学校行政及协助教学方面之机会与影响渐增;在学习社会中,学校应走出象牙塔,扮演终身学习者的苗圃及社区学习中心的角色 (教育部,民87)。社区可视为生命共同体,两者关系密切,学较设施资源,提供社区运用,将可提升居民生活素质,而结合社区资源,充分运用社区学习网络,将可以强化学校效能,达成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的理想。
综上所述,发展学习型学校首要建立终身学习理念,建构学习文化,透过建立学习团队,使组织产生来自根部深层之变革;校长、教师应重新定位思考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同时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以宏观角度思维问题;此外需结合学校组织成员共同型塑愿景,并结合家长与社区,以丰富学习资源,使学校学习社群中之成员透过良好的互动,共同学习如何学习与成长。
伍. 结语
Dixon(1994)指出我们已迈入知识时代,学习乃潮流趋势。信息科技瞬息万变,学习有其应然性与必然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的结果,惟知识累积同样需要靠不断学习修正更新。值此迈向二十一新世纪学习社会之新挑战与组织革新风潮之际,建立学习的能力将是组织再造创新成功之钥,故学校改革应从本身做起,发展学校为学习型组织将使学校成为多元性、适应性以及不断成长的有机体,并掌握时代社会脉动,秉持教育理念修正检讨,藉由学较组织成员共同参与,认同组织价值与信念,为营造优质学习环境而努力。
参考书目(略)
推荐内容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