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好 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欢迎您!
致 力 于 推 动 学 习 型 组 织 的 研 究 与 实 践
创建学习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的基础工程
主要观点:城市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学习型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创建学习型城市,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认真研究学习型城市建设问题,弄清其基本理念与工作构架,明确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工作才能扎实有效地开展。
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学习型社会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之一,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文明发展的摇篮和基地,城市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学习型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把创建学习型城市放在战略位置,给予高度重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强大动力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这个时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创建学习型城市、形成学习型社会,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来的,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来看,这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乡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形成学习型社会,推动全民学习,提高人的素质,既是推进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来看,这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必须更新发展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高度重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意义,把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提升人力资源品位摆到突出位置。创建学习型城市、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进而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来看,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根本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创建学习型城市、形成学习型社会,着眼于提高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强调通过学习提高人的素质,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理念与工作构架
2001年8月以来,江苏省常州市对创建学习型城市进行了积极探索。按照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结合自身实践,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筑学习型城市的基本框架。
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目标体系。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形成整个社会的持续学习,实现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的统一;二是形成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社会成员普遍把学习作为参与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三是人力资源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成员在互动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观念更新,加速自身潜能的开发;四是通过学习促进创新,建立便于知识传播、信息交流和学习成果共享的系统平台,从而有效地把学习转化为创造性实践;五是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重视人的需要的满足、才能的发挥、价值的实现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就是鼓励自我超越,围绕城市发展战略,更新学习理念,实现学习的“全员化、全程化、团队化”。
建立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学习体系。这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核心。具体要求:一是建设开放型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建立覆盖广、多层次、社会化的成人教育培训网络,促进国民教育体系、干部教育体系和其他社会继续教育体系的衔接配合,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劳动者队伍。二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各类学习型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学习活动,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塑造具有灵活调适能力的组织机制,推动机关、系统、企业、社区、村镇、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为学习型城市提供支撑。三是切实抓好载体建设。通过“学习日”制度、农村“科技文化超市”、群众文化展示月活动等多种形式,寓学习于工作和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使他们积极投身到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活动中来。90FYx JEpBW 建立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结合,步调一致,齐抓共管,协调推进。既要建立各级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指导机构,进行总体规划部署,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又要建立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协调机构,分头负责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协同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工作;还要建立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领导责任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创建工作中的职责。
建立推动和促进学习的保障体系。为了使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形成一整套保障体系。包括:激励约束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和各项评估指标体系,对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激发人们追求知识、超越自我的热情;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积极实施人才资源整体性规划和开发,加快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逐步完善人才引进、竞争、激励、评价和分配机制,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健全并完善公共图书馆和科技情报网络,建立学习型城市网上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各类文化教育设施的作用。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创建学习型城市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到底从何抓起?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提出在工作思路上要坚持做到“六个结合”,效果显著。
“一把手”负总责与各部门一起抓紧密结合。创建学习型城市,事关全局,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体制作保证。常州市成立了学习型城市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主任和副主任,相关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负责人以及所辖市、区的有关负责人为成员,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六类学习型组织分别由党委、政府的职能部门和有关群众团体牵头,实行牵头部门负责人例会制度。所辖各市、区直至镇、村以及各系统、单位、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及工作制度。领导体制的建立,既明确了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又充分发挥了各相关部门的作用,从而形成了科学运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思想发动与行政推动紧密结合。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首先取决于思想发动的广度和深度。常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吸引全民参与,逐步普及推广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有关理念。与此同时,组织、人事等部门出台了领导干部学习积分制等相关政策,明确将机关干部和公务员的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经贸、劳动等部门也制订了相关办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对经贸人才实行资格考试和国际商务职称考试,对技能人才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从而使各类人员增强了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
长远规划与近期安排紧密结合。创建学习型城市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2002年2月出台的《常州市“十五” 期间创建学习型城市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五”期间,要使全市基本形成学习型城市的雏形,实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一是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使学习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二是健全学习体系,形成较为完整、开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三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全民学习教育网络;四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各类人才队伍。在规划五年的同时,每年确定阶段性目标,2003年的目标是以优化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六大软环境为重点,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
开展集中学习与坚持经常性学习紧密结合。通过“学习日”组织集中学习,安排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常州市创建学习型城市的一个新举措。在坚持“学习日”的同时,抓好经常性的学习,把功夫下在抓各项学习制度的落实和对各类学习型组织的长效管理上,并通过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加强对经常性学习的指导。各机关、单位在抓好集体学习的同时,重视抓好个人自学,加大培训力度。
组织全民学习与重点抓好六支队伍紧密结合。创建学习型城市,一方面要提高全体市民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快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常州市在抓全民学习的同时,注重抓好六支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领导干部队伍;二是具有较高政治业务素质、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公务员队伍;三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掌握科学管理知识、熟悉国际惯例、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四是熟悉国际商务、懂得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的外向型经贸人才队伍;五是掌握高新技术、善于研究开发、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六是文化素质较高、熟练掌握先进工业技术和先进设备的技能人才队伍。
构筑大众学习平台与建设人才培养高地紧密结合。创建学习型城市,涉及每个市民,而每个市民的文化素质、工作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学习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把构筑大众学习平台与建设人才培养高地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继续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大力推进继续教育,逐步构筑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适应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常州市经审批注册的社会力量办学点有300多个,面向全社会进行青少年兴趣教育、成人教育、青年教育和社区教育,每年可培训20余万人。同时,“数码城”、“大学城”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之中。
注:本文转载自新华网,作者为张晓霞。本站转引此文,仅供会员用于学术交流目的,未经允许,请勿用于其他目的。如果您认为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webmaster@cko.com.cn联系。
推荐内容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