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好 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欢迎您!
致 力 于 推 动 学 习 型 组 织 的 研 究 与 实 践
适应时代需要 创建学习型社会
作者:
来源:
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
2017/12/16 16:27
21世纪,一个崭新的世纪,一个崭新的时代。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新时代,是一个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新时代,是一个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新时代,是一个全员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新时代。
于是,创建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入新世纪的必然选择。
学习,古已有之。我们的孔夫子在2000多年前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今天提出“学习型社会”有什么新的意义呢?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其特点是:全员学习,互动学习,终身学习,学会学习;人人学习认知,学习做事,学习共处,学习生存和发展;学习型社会是由学习型教育系统,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共同组成;学习,是为了让生命活出真正的意义。
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首先是人文革命——文艺复兴,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并诞生两大观念:人文观念——尊重人;科学观念——尊重规律。紧接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等三个阶段。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现在,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于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随之出现。
一、学习型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
正如当17、18世纪,市场经济的兴起,蒸汽机技术革命、电气技术革命,把人类带进工业经济时代一样,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以及即将发生的纳米技术革命,把人类带进了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产业为主导,知识劳动者为主体,知识消费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的经济时代。
1997年,传统的民用房地产和汽车分别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4%和4%;而以知识为中心的服务行业已占75%。据美国《商业周刊》最近的预测,2003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10.859万亿美元,其中传统的制造业仅为2.839万亿美元,只占26.14%。可见,知识产业已超过传统的工业和农业;到1997年,美国以3%的劳动力,生产了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直接在车间的工人占整个劳动力的比例又从80年代的33%下降到17%;而在以知识为核心的服务行业就业的劳动力比例已达到80%(2002年增至82%)。显然,知识劳动者已超过传统的工人和农民,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消费结构,经济学用恩格尔系数──食品占总消费的比例——来表达,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般说来,在农业社会,恩格尔系数大于50,典型的工业社会为25 左右,美国恩格尔系数最低,仅13.1,西欧国家和日本在17〜30,东欧国家接近40,我国大约为45,大体还是温饱水平。
现在,消费结构又在发生新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非物质消费特别是知识消费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美国学者预测,将出现两个50%:休闲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人们生命的50%用于休闲。
事实上,近年来,在美国的民间消费中,服务业的消费逐年上升。2000年在美国5%的经济增长中,民间服务业的消费就占了36%。
“知识消费”的出现,意味着“消费”就是“学习”。学习成为一种消费,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二)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和农业也将知识化,出现知识化的工业和农业
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农业和工业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在今后10年,信息技术不仅进一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产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重要的是,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工业和农业,使得工业知识化,农业知识化,造就人类整个产业的知识化。
比如,农业,在农业经济时代,肩挑背扛,叫手工农业,到了工业经济时代,有了拖拉机,进化为机械化农业,当然还有生物和化学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到了知识经济时代,首先是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在农业上的应用,农民可以坐在有空调的屋子里“耕地”,在自己的个人计算机屏幕面前,看到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在耕地里自动耕作,动一动鼠标或键盘,让它回来它就乖乖的回来了——农业也成为鼠标经济或键盘经济了!农业正在改变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方式,农民正在获得真正的解放!我们把这种农业称之为信息化农业。
在伊拉克战争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个新名词:精确制导。1991年的海湾战争,精确制导炸弹大约占8%,而这一次的伊拉克战争中,精确制导炸弹达到80%。其实,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通讯卫星的进一步发展,到2005年,农业也将发展到精确农业。
精确农业技术是一种把科学的精确性引进农业生产的方式,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全球定位卫星。这种定位技术主要是针对农田因土壤构成、肥力状况、作物生长情况等因素的差异而对种子、化肥、除草剂和杀虫剂施用量提出的不同要求。播种之前,农场主委托农业咨询服务公司对其农场各个不同部分的土壤进行分析,以便确定每个部分需要多少肥料。比如土壤中磷酸钙和氮的含量。然后再将土壤分析结果与根据上年的收获情况绘制的产量地图进行比较,绘制出新的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农场地图。这张地图的目的是要说明哪些地方应该用高速率喷洒磷酸盐和氮,哪些地方应该使用中、低速率。同样的地图还被输入了安装在装载着肥料罐的喷洒拖拉机里的计算机中。这台计算机已经与一台全球定位系统设备连通。拖拉机两侧各有一条15英尺长的悬臂,悬臂上是一排间距大约为30英尺的喷嘴。拖拉机里的一个控制器将施肥地图上的信息传送给喷嘴,从而达到控制喷洒速度和在拖拉机从农场的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时改变施用的肥料类型的目的。同样,农场的咨询顾问可以通过察看航拍照片发现虫害破坏的迹象然后在需要的地方施用杀虫剂。人造卫星和空中成像技术给土地施肥并播种后,农场主和农作物咨询顾问可以借助人造卫星和空中成像技术监视他们的作物每星期或每个月的生长情况。这些图像对于大型农场来说特别有帮助,因为农场主要想在地面上监视大型农场的各个不同区域是非常困难的。
农场主们利用的人造卫星图像来自美国的陆地卫星系统,它由几颗联邦政府操作的对陆地情况进行观测的人造卫星组成。这些人造卫星可以从高空拍摄红外线照片,红外线照相机可以探测出某块种植区的温度和湿度水平。这些图像与农场地图绘制程序结合起来就可以显示出发生干旱或洪水的区域。
与此同时,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的产量监视器在联合收割机收割谷物或者小麦时,可以让农场主了解种植区的任何一块土地的产量。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技术的发展,农业更发展到生物农业的阶段。过去,优良品种的培育,主要是建立在细胞水平上的杂交技术,现在进一步发展到分子水平的基因技术。营养更丰富、口感更好、价格更便宜的各种转基因农作物正在上市。农业将进入到生物农业阶段。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生物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农业的知识化过程,或者说,农业走向知识化的农业。
农业知识化,这就要求农民知识化,或者知识化的农民,也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新一代农民。我国农民还占人口的60%以上,而农民的文化程度更是普遍在初中以下,我国文盲仍然高达8500多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在农村,中国的文盲总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这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形成巨大的反差。所以,创建学习新社会,首先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发展的需要。
同样,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导致传统的工业知识化。
信息化导致制造业从过去的手工制造、机械化制造、自动化制造,进一步发展到全数字制造。上个世纪中后期,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数控机床,自动地把原材料加工成为零部件,导致制造技术从机械化发展到自动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批钳工、车工、铣工等工作岗位被淘汰。此时装配线上还要靠人工进行组装,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半数字制造”。现在,数字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用数控的机械手、工业机器人进一步自动地把零部件组装成为整机,出现了“全数字制造技术”。出现了“车间无人化”的生产方式。同样,随之而来的,是组装线上的工作岗位也将逐步被淘汰。
全数字制造技术也叫“融设计、生产、组装与销售为一体的制造技术”。波音777和世界上差不多一半的汽车生产都使用了全数字制造技术。
例如,在全数字制造的过程中,一家汽车厂商通过网络销售,在网络上发一份订单,标明汽车的各种零部件。客户在网上打开订单,在方向盘上点一下,10几种方向盘展开在画面上,客户在喜欢的方向盘上打一个勾,选定自己喜欢的方向盘。同样,在汽车坐垫部位上点一下,10几种坐垫在画面上展开,客户在喜欢的坐垫上打一个勾,选定自己喜欢的坐垫,如法炮制,选定自己喜欢的轮胎、外形、颜色,等等。然后把订单回复给厂家,表明自己订了这台汽车。有意思的是,当你的订单送给总装线的时候,同时也就到了个零部件制造商那里。而且经过计算机的处理,零部件供应商将把所需要的部件准时、如数地送到总装线。既省去了储存零部件的库房,又大大提高了物流的速度。过去,厂商拿到订单,再去组织零部件,前后需要40天。现在通过网络组织生产,把这个过程缩短到7天,导致生产“快速化”。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各种部件都是客户自己选择的,所以又是“个性化”的。
所以我们可以把全数字制造技术概括为“五化”:生产“自动化”、“快速化”,车间“无人化”、制造“精确化”,产品“个性化”。
(三)人类将从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创造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更重要的是,全数字制造把人类从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创造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所以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几千年来,人类从未摆脱的繁重的、枯燥的、重复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在知识经济时代,逐渐被计算机和机器所取代,人类将专门从事创造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这是人类的又一次解放,人类社会的又一次伟大进步。同时,也是一场新的挑战,人们熟悉的劳动本领和就业岗位,也将进一步的被淘汰,这就给国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劳动生产率已经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关键是知识的生产率。而知识生产率又取决于创新的速度。创新的速度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技术储备、科学优势、教育状况、机制体制环境以及观念等等。这些深层次的因素是现行经济学未能涉及的。
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第一,关键是新产品的创新,即品种创新。在新的经济时代,一家企业如果没有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并转化为新的产品,那么,“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积压越多,浪费越大,亏损越严重。前几年,美国每年新增加4万多种新产品,而70年代,每年只增加几千种新产品;
第二,重要的是创新的速度。80年代世界经济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质量”,90年代世界经济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再造”,2000年世界经济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创新速度”。 技术每年的淘汰率是20%,也就是说,技术的寿命周期平均只有5年。现在,人人都在提创新,重要的是创新的速度。慢了就要挨打。
第三,最重要的是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如果说技术是经济增长之源,那么科学是技术之根,教育是科学和技术之本,机制和体制是这一切的关键,观念则是这一切的关键之关键。
所以说,技术创新取决于科学创新,科学创新又取决于教育创新,科学、技术、教育创新又取决于机制和体制的创新,这一切又取决于观念的创新。只注意当前和表面,不在更深厚的层次上打好基础的国家,差距将越来越大。
物质经济时代,以“消耗”物资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物质是有限的,而且越用越少,甚至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以“转化”物资为基础。 “消耗”是有限的,“转化”则是无限的。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看,“物质不灭定律”,物质不生不灭的,只有转化。知识的巨大力量就在于“把价值比较低的物质转化为价值比较高的物质”。所以,知识经济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化”需要知识。知识,需要学习。事实上,知识经济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型社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也在知识化。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型社会,知识型社会。加之,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加快。因此,也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工作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个人的角度,从“工具观”(工作是谋生的手段)发展到“精神需求观”(人生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从组织的角度,从用人工作,发展到用工作育人。
知识经济是一个没有终身职业的社会。在一个没有终身职业的社会,如何让社会成员有一份终身职业?这个终身职业就是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
而且从个人学习到组织学习,再到整个社会学习。于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学习能力,就成为一个全新的任务。社会也有一个学会学习,全员学习的问题。
二、创建学习新社会,是世界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需要
知识经济导致人类经济发生四个转变:(1)从资源型经济转向技术型经济;(2)从数量经济转向品种经济;(3)从劳动生产率转向知识生产率;(4)从实物资本转向知识资本。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劳动生产率”已经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重要的是知识的生产率,即生产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和产品的效率。
当我们的劳动生产率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时候(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是英国的1/30,美国的1/36,日本的1/40,德国的1/45),世界经济又走向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劳动生产率”已经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重要的是知识的生产率。
在这样的时代,一家企业如果没有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积压越多,浪费越大,亏损越严重。前些年,我国产品大量积压已经充分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工业和农业——物质经济——时代,主要是解决产品的“量”和“质”的问题,而知识经济,主要解决“品”的问题。产品的“量”和“质”的问题已经变得非常容易,关键是新品种的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已不仅仅是产品量的增加和质地好坏,更重要的是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代替过时的旧产品。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不断深化,技术日新月异。如果你还不熟悉某一项最新技术的话,那它很快就会变成历史的灰烬。
所以,创造性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技术每年的淘汰率是20%,也就是说,技术的寿命周期平均只有5年。在美国,15年来,淘汰了8000种职业,同时,诞生了6000种新的职业。
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人下岗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解决工人下岗的关键是:
1、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2、企业技术创新,也就是职业再创能力较强;
3、国民(职工)自身的职业再生能力较强。
这就有赖于一个国家的机制、体制、教育和培训。
过去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能力,用的是“劳动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到了知识经济时代,更重要的是创造力和创造力的增长率。
美国创造力的增长率(年均增长):70、80年代为2%,1994年 2.6%,1995年 3.5%,1996年 4%,1997年 5%。
所以,技术创新已成为一家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在知识经济时代,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研究与开发)和传播(教育、培训)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用于研究与开发、教育、培训的经费已成为新的知识资本,超过了传统的生产资本。
知识资本——用于研究与开发、教育、培训的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准。
研究与开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2.8%、日本3.1%,发达国家平均2.5%,发展中国家平均1.5%,我国长期徘徊在0.5%左右,近年接近1%;
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7%、加拿大7.6%芬兰7.9%,发达国家平均为6%,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我国仅2.8%左右。
职工培训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国家平均为2〜2.3%。知识资本的核心是人力资本。构成人力资本的是劳动者的知识存量、技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人力资本通过人力投资而形成,主要的人力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
知识资本的投入和生产资本的投入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它的长期性。知识资本及技术创新的长期性和政府以及国有企业不可避免的短期行为是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所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
1997年全球研发投资增长创纪录:世界最大的300家公司研究与开发耗资1310亿英镑,比1996年增加12.8%。其中:爱立信18.6亿英镑,比上一年多39%,不1992年多两倍。美国是研究与开发经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学排行榜上的133家美国公司,总开支增加了17%,达到590亿英镑。
欧洲差距较大:德国10%,瑞士8%,法国7%,荷兰4%,意大利3%,瑞典公司除外,26%。英国工程部门的表现令人鼓舞,增长幅度为13%。日本9%。
1997年全球企业研究与开发投资排行榜(以占销售比例计)
排名 企业名称 国别 占销售额比例(%)
1 孟山都 美 22
2 微软 美 17
3 辉瑞 美 16
3 得州仪器 美 16
3 洛奇 瑞士 16
6 爱立信 瑞典 15
7 北方电信 加拿大 14
7 葛兰素威康 美 14
9 朗迅科技 美 12
9 诺华 瑞士 12
资料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我国的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额比例,普遍低于1%。
1997年全球企业研究与开发投资排行榜 (以总金额计)
排名 企业名称 国别 研究经费(以英镑计)
1 通用汽车 美 82亿(140亿美元)
2 福特汽车 美 63亿(107亿美元)
3 西门子 德国 45亿(76.5亿美元)
4 IBM 美 43亿(73亿美元)
5 日立 日 39亿(66亿美元)
6 丰田汽车 日 35亿(60亿美元)
7 松下电器 日 33亿(56亿美元)
8 戴姆勒-奔驰 德国 31亿(53亿美元)
9 惠普 美 31亿
10 爱立信 瑞典 31亿
资料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以上美元折合按1英镑=1.7美元算)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
《日本经济新闻》1994年5月18〜19日刊登大阪科技中心的一份报告称:“多媒体”正在震撼全世界。借助多媒体每个劳动力年劳动时间可缩短到1000小时。
目前,我国实行每周工作5天后,每个劳动力每年劳动2040小时,实行春节、五一、国庆3个长假以后,为2000个小时。美国、日本年劳动约1800〜1900小时,德、法为1600〜1700小时,除每年有带薪休假外,每周工作5天。
1998年,法国通过每周工作35小时的工作制度。近年来,更出现“一工分做制”,两个人同干一份工作:或上下午各做半天,或前半周后半周各做半周,或一人干一周等等。目前,美国74%的大企业实行一工分做制。73%的美国人认为一工分做制是一种挑战,有利于解决失业。欧洲也在流行,占合同的17%。对妇女尤其有利。
年工作1000小时后,是什么状况?那时:普通职工每年除有7周的寒暑假、节假日外,每周工作22.2小时,即每周工作不到3天!从此每周休息的时间多于工作的时间。
今天,美国以3 %的人口生产足够的粮食,如果不是事实的话,我们真难以相信。如果发展下去,再以3 %的人口生产所需的冰箱、彩电、汽车、火车等工业产品,那么情况又会怎么样?也就是说少数人用少数时间生产出人类所需的物质产品。那么,多数人用多数时间干什么?“生产和传播知识”!所以,人类将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知识将是这种社会的核心,“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东西。而以创造、整理、贮存和输送知识的新工具——数字革命形成的新产业,将成为新经济的基础。
在知识社会,“有教育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流”,职业也将逐步从谋生的手段转变为“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满足的一种需要”。
在知识社会,任何国家都不具有任何“自然”的优势或劣势。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教育、素质、机制和管理”。而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又有赖于教育,取决于机制。
我们要充分看到这场革命对社会影响的深刻性,以及我们国家急起直追的迫切性。
人类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已经历了三次高经济增长期,都是以技术革命为先导。我们都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四)知识经济的“知识”,是一个的已经拓展的概念。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知识经济里的“知识”,其概念已经比我们传统的概念扩大了,包括4个方面:
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如纽约有多少人口?中国有多大面积?
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如牛顿三大定理,市场机制,供需规律,等等。
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是指操作的能力,包括技术、技能、技巧和诀窍,等等。
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以便可能接触有关专家并有效的利用他们的知识,也就是关于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可见,知识经济里的“知识”,第一,包括了平常所说的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第二,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第三,科学又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总之,这里的知识包括: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等;而且,在知识经济里,更强调知识中的能力部分。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的年度报告,把第1、第2类知识,称为归类知识或显性知识,第3、第4类知识,称之为沉默知识或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就是不显露、比较难于归类和量度的知识。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计算机存储,可以通过读书、听讲和查看数据库而获得,也就是可以通过传授而获得;但其他两类,即隐性知识,则难于掌握,它集中储存在人的脑海里,是人的经验和智能的体现,主要靠实践。第3类知识学习的典型例子是师傅带学徒,言传身教,而且还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才能学到手。第4类,在社会实践中,有时也通过特殊的教育环境学习。第3、第4类知识,是在社会上深埋着的知识,不易从正式渠道转移这些知识。
在正在出现的信息社会中,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处理和生产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计算机阅读与写作能力和接触网络设备的能力,比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写作更为重要。
虽然知识经济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但它与信息社会不是同义词。知识型经济的特征是需要不断学习归类信息和利用这种信息的能力。特别是选择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能和能力变得更重要。选择相关信息,忽略不相关信息,识别信息中的专利,解释和解读信息以及学习新的,忘掉旧的技能,所有这些能力显得日益重要。
信息和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也有很大的区别。信息是知识的基础,而知识是对信息加工的结果。
学习过程并不完全依靠正规教育。在知识型经济中边干边学(通过实践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将沉默知识转化为归类知识并应用于实践。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非正规环境下学习和培训是更普遍的形式。
总之,知识经济的知识,包括科学,技术,技能,技巧,以及管理知识等等,科学又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等。
三、创建学习新社会,在多层次的经济结构时代更具有迫切性
在新的时代,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的因素,已经是多层次的因素。包括现实的经济实力,技术储备,科学优势,教育状况,机制体制,和观念等等。展开以上几个方面的数据,毫无疑问,美国经济具有相当牢固的基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处于领先地位。而只注意当前,不在更深厚的层次上打好基础的国家,差距将越来越大:
第一, 现实的经济实力:如人均GNP或GDP及其增长率,对外贸易,企业素质(500大企所占的比例、世界最受欢迎公司的拥有率)等等。
就现实的经济实力,八十年代,日本在许多方面确实超过了美国,或者说可以同美国旗鼓相当。直到1996年,当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9万美元的时候,美国只有2.7万美元。美国的对外贸易贸工几乎年年是逆差,而日本常常是顺差。彩电产业、录像机产业以至于汽车产业日本都超过了美国。于是,“日本第一”“日本可以说不”“日本买下了美国”等等言论传遍全球。可是到了90年代,特别是从1993年开始,美国一路领先,一花独放,而日本经济陷入重重困难之中。至于亚洲国家,前几年的经济“高增长”完全缺乏技术基础,后来陷入频频危机之中,是一些学者所料之事。
第二、 技术储备:如在世界专利中的比例、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等。如果说在工业经济时代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来源于产品的“量”增加和“质”的提高。那么,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产品品种的更新,依赖于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如果我们仍拿日本和美国相比,在80年代,世界专利申请中,日本和美国均名列前茅。但正如人们公认的那样,日本是模仿的冠军。美国多是原始专利,而日本则多是周边专利,来至于美国。
1997年,世界超过50%的专利来自美国企业。这种领先地位在信息技术(67.4%)、生物技术(57.1%)和药品(59.8%)方面更为明显。这表明,美国经济还有相当大的潜力。
第三、科学优势:如在世界论文中所占的比例、基础研究在科研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占有率等等。
19世纪70年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发生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在这之前,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是从经验出发,在黑暗中摸索。也就是说,先有生产,在生产实践中慢慢提炼出技术,在改进技术的过程中升华为科学,遵循“生产—技术—科学”的模式。走了许多弯路、错路。因此,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的5000多年。直到18世纪7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已经聪明到这样的程度:懂得干什么事情先弄清事情的原理,即从科学(当然,包括科学实验)出发,先从事科学研究,发现事物本身的原理,然后利用这个原理,采取一定的技术途径,使其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形成新的生产力,形成新的产业。遵循“科学—技术—生产” 的模式。人类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少走了许多的弯路,大大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出现了这样一条清晰的线索:一次新的科学革命,引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又导致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新的产业革命又导致新的生产方式的革命,并最终推动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
可见,科学是技术发明之根。
如果说在技术储备方面,日本略逊于美国的话,那么在科学优势方面,美国则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1998年,第三个世纪科学报告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标准,美国的优势都压倒性的。美国将国内生产总值用于科学研究的部分比其他地方都多,已上升到2.5%。日本2.3%,欧洲1.8%。研究人员的文章,在美国刊物上发表的超过38%,在欧洲发表的为35.8%,日本为10%。中国为1.95%(1995年)。1901-1996年世界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共481位。其中45.7% 在美国,15.2% 在英国,12.7% 在德国。二战后,美国的机构更占了主导地位:58.5%在美国,英国占13.8%,德国占6.7%。近几年更有2/3以上在美国。日本经济缺乏后劲是可想而知的。
第四、教育状况: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
我们把教育状况分为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教育的数量方面:如文盲率、成年人受教育年限、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教育的投入等等。
2000年中国劳动力受教育状况:文盲半文盲8.1%,小学32.8%,初中41.7%,高中和中专12.7%,大专和本科4.6%,研究生0.1%。从教育的数量看,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相当大。
教育的质量方面:文艺复兴以来,世界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现代教育,整个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以发现和开发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宗旨,这种教育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叫学习;另一种是传统教育,以教育者为中心,以灌输和控制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服从型人材为宗旨,这种教育仍然是教育者的教育。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是不以领导者的意志或者一个新的提法为转移的,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机制、体制和观念。受文艺复兴影响较深的西方,大体上属于现代教育;而东方,特别是亚洲的大多数国家,则仍属于传统教育。日本目前经济上的危机,本质上是创造性危机,根子上则是教育的问题。为此,日本正在推行第三次教改。在我们国家,传统的应试教育于农业经济,乃至工业经济的某些阶段,也无不可。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甚至成为一种时代的桎梏,阻碍着时代的进程。
第五、机制和体制: 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又有赖于机制和体制环境。
科学技术不是一时的需要就可以利用的工具,它是产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并受到社会的机制、体制以及反映和折射在这种机制和体制中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科学技术以巨大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又 择木而栖,发生和发展在最适合它生长的地方。
研究表明,科学需要民主,技术需要市场,科学以大学为中心,技术以企业为主体。 科学需要自由的空气,技术需要赚钱的环境。民主政治提供自由的空气,市场经济提供赚钱的环境。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各自遵循什么样的规律?需要什么样的机制和体制环境?
离开众多大学的一院制,研究所与企业分家的旧体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建立知识创新体系必须有改革的新思维。
知识创新体系的中心,在大学和企业。当然,这里的大学是综合化、多元化的大学;这里的企业是社会化,民间化的企业。
第六、观念或思想
我们的机制和体制改革何以如此困难?我们始终未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须知,无论是市场经济体制还是民主政治体制,都是建立在现代观念基础之上的。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
可见,技术是经济增长之源,科学是技术之根,教育是科学和技术之本,机制和体制是这一切的关键,观念则是这一切的关键之关键。
在以上诸层次中,都离不开人,人的知识,人的文化,人的不断学习。只有在学习型的社会,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创建学习型社会是新一轮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经济,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全球化,就是人类资源在全球的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全球化,促进人类有限资源更有效地配置,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经济全球化,从贸易全球化,到生产全球化,从企业全球化,到劳动力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三次浪潮
据《商业周刊》2003年第三期报道,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正在开始。知识工作全球大转移,是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也是正在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最大趋势之一。
第一次浪潮始于80年代,当时制造鞋类、廉价电子产品和玩具的就业机会流向发展中国家。
第二轮全球化,简单的服务工作(例如处理信用卡收据)以及电脑方面令人头脑麻木的苦活儿(例如编写软件源代码)开始离开高成本国家。
第三轮全球化,知识工作全球大转移。现在,各种需要知识的工作几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完成。
比如,美洲银行的技术人员和后台员工的工作,其就业机会有1/3要流到印度。因为在美国每小时需要100美元的人工成本,在印度只需20美元。欧洲也出现了这种趋势,如英国银行汇丰证券经纪有限公司也在中国和印度开设了庞大的后台服务中心。法国公司正在利用毛里求斯的呼叫中心。无论是西门子还是滚珠轴承制造商这样的德国跨国公司也都在雇用俄罗斯、波罗地海周边国家及东欧各国的员工。
(二)白领工作全球化
发生这些变化的推动力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如今,绘制一份详细的建筑图纸、分析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设计一种全新的微处理器,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在海外进行。因此,英特尔公司和德州仪器公司正在大张旗鼓地招聘印度和中国的芯片设计工程师,在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有研究生学历。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已经把大多数电视机、移动电话和音响产品的研发工作转移到上海。就连华尔街年薪8万美元以上的工作都能比较容易地转移到海外。例如,雷曼兄弟公司和贝尔—史登公司这样的经纪人公司已经开始雇用印度金融分析师从事计算工作。几乎金融业的每个部门都在经历一场类似的革命。处理保险索赔、出售股票和分析公司状况都可以在亚洲进行,而且其费用仅是在美国或欧洲的1/3到 1/2。惠普公司在印度有3300名软件工程师。旧金山建筑师戴维·马拉特把售价30万至100万美元的南加州住宅设计包给了国外。他把平面图纸传送到布达佩斯的建筑师巴兰兹·齐梅的电脑上。两天后,马拉特便收到了蓝图和他交给这个承包人的三维电脑模型。齐梅每小时仅收费18美元,而马拉特在美国的付费却高达65美元。齐梅说:“在美国,很难找到从事这种模型制作的人才。但是在匈牙利.这种人才太多了。”
(三)全球化的知识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一体化的知识经济的崛起是件喜事。但同样,就像在以往的全球化浪潮中一样,美国最终会从这种变化中获得好处。现在,通过把例行的服务和工程设计工作转移到有多余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的国家,就可以把美国的劳动力和资本调配到价值更高的行业或先进的研发工作中去。硅谷的代表人物已经开始谈论美国下一次的创新浪潮了。下一次浪潮将来自软件、纳米技术和生命科学的结合。全球化还能控制服务价格,与当年制造业转移到海外后,服装、家用电器和家用工具出现的情况一样,公司将会不断降低经营成本并提高效率。与此同时,通过促进印度这类国家的经济发展,美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在国外将会获得更大的市场。
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和技术全球化,必然出现全球化的知识,全球化的文化,乃至于全球化的政治。
在全球化的时代,公众,几乎人人都将参与社会决策,人人都将在社会决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人人都需要学习。民主可以防止少数人犯错误,而学习则可以防止多数人犯错误。
五、信息化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一场新的信息革命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人类普遍使用的信息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实物媒体,如书、报、刊等;另一类是模拟式的电磁媒体,用电磁波模拟声音或图像,如现在的广播、电视、录音、录相等等。这两类信息的共同特点:一是信息量太小;二是难以交换。一本厚厚的辞海不过1300万汉字,还只能查找字词的基本涵义,要查去年世界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多少,则无可奉告,而一块小小的256兆位芯片,却可以贮存1600万汉字的信息量。看电影,画面的最佳水平视角是30度。这时,屏幕都在视线范围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临场感。可是现在在家看电视,视角一般只有10度左右,屏幕太小,还很不清晰。原因是每秒传输的信息量太少,如果屏幕再大,更不清楚。
一本书,要从一个城市寄到另一个城市少则数天多则数周。这种信息,交换起来十分困难。还有,当今世界有大约3500种语言,不同语言的国家,信息交换就更加困难。
数字化信息革命的实现,这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无论是书、报、刊,还是声、像、影、视;也无论是中文还是外文,都用世界上共同的两个数字——0和1——编码来表达和传输。到了终端——用户手上,又原原本本的还它本来面目。这无异于消除了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语言隔阂。所以这是一次伟大的革命。
可见,数字化信息有三大特点:第一,易交换,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畅通无阻、四通八达;第二,高容量,即每秒传输的信息量大。世界上最厚的书——33卷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秒钟之内就可以传输到你家里。这样一来,家里的电视机就可以扩大画面,按16:9的比例,象宽银幕一样好看、清晰;第三,高稳定,电磁波传播时,途中受到干扰,难以清除,出现噪音或雪花。而数字化信息,途中传播的统统是0和1,无从干扰,所以,高清晰,高稳定。
事实上,早在1937年,美国人利布斯就提出了数字式的通信方式,叫做脉冲电码调制(PCM)。为什么到90年代才成为现实?因为它需要一群高技术作支撑,必须具备很高的技术条件。比如每秒上百兆比特的存取和传输技术,也就是说每秒要产生上百兆个脉冲,或说每秒产生上百兆个0和1的技术。
用简单的两位数0和1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把信息数字化了,也简化了,理想化了。但从技术的角度看,却又相当复杂,相当困难。世界上如此庞杂的事物,浩如烟海的信息,都要用简单的0和1来表达,要有多么庞大的0和1?多么快速的数据流?
这就涉及到数字的转换、存取、处理、传输、控制等一系列高技术。例如,提高信息存取能力的半导体技术;提高信息传输能力的光纤技术,提高信息传输灵活性的无线电技术;提高信息转换和控制能力的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等等。所以说,数字化信息革命实际上是一群高技术综合发展所引起的技术革命。
这一次信息革命的基本特点是“三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是技术特征,网络化是实施途径,信息化是要达到的目的或得到的结果;数字化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信息的需求,网络化极方便地满足了人类对信息的需求,信息化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社会。
在信息传输技术中,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等都迅速发展,形成以光通信为主体,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相结合的现代信息传输技术。
所以,从更广的意义上来看,信息高速公路应该是包括有线、无线,光导、电导,地面、空中等天罗地网的全球信息网络。
这样,人类便进入了“信息富裕时代”。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3个富裕时代:粮食富裕时代(50年代末的绿色革命)、工业品富裕时代以及信息富裕时代。
2001年,在诺贝尔奖设立100周年的庆典上,普林斯顿调查研究协会(PSRA)对1/3的诺贝尔奖得主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2%的诺贝尔奖得主相信因特网将加速革新和推动科技进步。同时,83%坚信因特网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据悉,共有71名获奖者通过电话、网络或信件方式参与了调查。这些获奖者来自诺贝尔奖的所有类别,其中来自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的获奖者超过了调查回应的一半。
在调查结果中,69%的诺贝尔奖得主表示因特网加速了他们工作的完成;93%的获奖者相信因特网提供更广阔机会获取信息,还有72%的认为因特网将在提高全球生活水平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二)人类正在进入信息化社会
联合国2002年11月18日公布,全球因特网注册用户已达6.55亿。比上年增加30%。其中,美国1.45亿,超过了人口的50%,中国5660万,4.4%,日本上网人数达45%,韩国51%,英国40%。整个非洲130万,也比去年增加了30%。
许多学者认为,信息社会已经到来。CPU每18个月性能增大一倍,因特网流量每100天增大一倍,网站每年增加10倍,软件也日新月异。有的学者甚至他认为,信息社会从1997年开始。以美国为例,1997年下半年,美国因特网的信息流量,开始超过电话网的流量;1998年上半年,美国民众每天上网的时间,开始超过看电视的时间;1998年上半年,美国电子邮件的数量,开始超过信件的数量。
2001年,北京提出今后5年信息化建设要实现十大目标。其中包括,宽带骨干网人口覆盖率在规划市区达到100%,有线电视网家庭接通率达到90%以上;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开始向全市播出;计算机的普及率达到每百户50台;固定电话用户780万,普及率达到70%;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60万户,普及率达到77%;互联网网民664万人,比例达到60%以上。在信息技术的一些重点领域如软件、集成电路、光通讯取得突破,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和世界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2005年前后中国网民可望达到2亿。
美国目前有大约三千万人通过电脑网络工作,这些人一个星期至少一天不在公司的办公室里,而是利用电讯传输设施工作。在家里,或在家附近的地方工作节省时间,降低通勤费用,也减少每天赶时间上下班的紧张焦虑感。很多人说,通过电脑网络系统工作,也能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跟办公室联网工作,能够更加精神集中。
据商业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的调查,75%在家工作的人都表示,在家工作,能提高工作数量和质量。美国运通公司估计,做同一种工作,公司那些在家通过电脑网络工作的人完成的业务,比那些在办公室的人多43%。这可能是因为,在家工作的人时间更充裕,因为他们不用花时间奔波上下班。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天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为 40分钟,加起来一年等于有8个星期的时间是用在了上下班的路上。在路上花费的时间不仅是浪费,而且也制造了空气污染。
(三)虚拟社会,一个崭新的学习社会
与此同时,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造就了一个崭新的虚拟社会。21世纪人们将面临两个社会:一个现实的社会,这是人类几千年已经习惯了的社会;一个虚拟的社会,崭新的新世界。虚拟社会,是一个贸易的社会,也是一个交友的社会,一个娱乐的社会,更是一个学习的社会。网上学习,远程教学,将改变人类几千年来的教育与学习。
不久前,比尔·盖茨在阿根廷《高等教育》月刊发表文章,他认为信息化必将带来一场学习的革命。重大的教育进步正在引发一场大学校园里的革命,信息技术,个人电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使全世界的学生和老师都可以进行网上对话,学习已经突破了教室和校园的界限。高等教育利用科技手段将学生们培养成为科教化的劳动力大军,并赋予他们终生受用的学习能力。
他还认为,21世纪的校园没有界限,学生们可以在教室,宿舍或家中的餐桌旁学习;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可以听南非的教授讲课;教师们通过电子邮件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没有办公时间的限制;研宄人员也可以得到来自全世界的信息。优秀的软件和电脑网络负责学生注册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使管理工作便捷有效。在线传送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内容,可以提供模拟试验和演示。通过网络,各学习小组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互动学习,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同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式教学,等等。
总之,信息化为创建学习新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创建学习新社会,是时代的趋势,也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一个民族兴旺和发达的必要条件。
上一篇:
建设学习型社会 大学应有所作为
从潮流到务实:学习型组织落地中国
下一篇:
推荐内容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