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好 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欢迎您!
致 力 于 推 动 学 习 型 组 织 的 研 究 与 实 践
“彼得·圣吉”搁浅中国
作者: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12/17 19:14
编者注:2002年9月26-28日,首届学习型组织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本站进行了跟踪报道),作为知名的专业性经济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从媒体的视角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报道,提供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信息。为使本中心会员了解更多信息,本站特转载相关报道,仅供会员研究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本站转载此文并不代表本站认同此文的观点。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和《21世纪经济报道》所有,内容由作者负责,其中有些说法值得商榷,请会员留意。
并不情愿的访华
“我来中国,并不是推广我的理论,对所谓的流行理论也没有兴趣。”9月26日,应邀第一次访问中国的彼得·圣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吐露。
此次,彼得·圣吉受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研修中心之邀来北京参加“首届学习型组织国际论坛”,圣吉的到来无疑给这个论坛增添了很多分量。但据研修中心的黄霁介绍,“为了请到彼得·圣吉,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而整个会议前前后后共花了我们350万。如果不是我们一再邀请,圣吉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来中国。”
“圣吉此次来中国,是临时改变了自己的日程。”据黄介绍,圣吉的日程表已经排满两年,起初并没有来中国的计划。
当记者向黄咨询为什么彼得没有计划来中国时,黄的答复是,“圣吉更多意义上只是一个学者”。彼得自己也说,“我并不关心自己的理论能否在中国流行。”
“学者”与他的“五项修炼”
彼得的《第五项修炼》被“哈佛商业评论”评选为过去75年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管理书籍之一,此书也已经多少为中国人所闻,学习型组织的宣传也正在中国逐渐展开。尽管如此,圣吉还是说,“我的理论算不上是流行的理论”。
作为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圣吉同时也是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ciety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SoL)的创始人和主席。虽然彼得说他的理论不是一种流行的管理理论,但他的“五项修炼”已经成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主流理论。
《第五项修炼》早在1990年就已经在美国出版,采访中圣吉介绍,“五项修炼”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思想,包括: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
“系统思考”的意思是,问题或危机往往是由我们身处其中的系统所造成的,并非外力或个人原因所致,而系统又是错综复杂的,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互相牵连。问题的养成也是系统渐变的原因。圣吉据此强调系统地、而不是分解地解决问题。
“自我超越”的意思不言自明。克服内外困难,以自我的最高目标为轴心创造性地生存,目的在于挖掘个人的最大潜能。
“改善心智模式”,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打破心灵束缚,跳出庐山看庐山。
“共同愿景”,调和组织中的差异,寻找组织的最佳交会点,以此为组织目标。
“团队学习”,这和很多外企员工挂在嘴上的“Team Working”颇为相似,只不过把工作变成了学习,互相交流,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学习。
圣吉的五项修炼本身就是一个系统,首先从个人出发,“自我超越”,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和特长,而这个超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改善心智模式”,等到把个人的问题解决了,就得解决团队的问题了,于是要用“共同愿景”来规划团队,以达到个人合力的最大化,而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团队学习”的过程,只有共同学习切磋,才可能有共同愿景,最后,一个有了“共同愿景”的组织还要“系统思考”来解决问题。
根据圣吉自己向记者做的介绍,“五项修炼”借鉴了诸如Jay Forrester(圣吉的导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Edwards Deming(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创者)的学说,很多理论也来自于对一些成功组织的总结。
圣吉本人还是一位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在《第五项修炼》台湾版的序言中,圣吉写到:“你们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观点来了解的、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妙的宇宙万有本源所体悟出极其高明、精妙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不难看出,圣吉的理论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很多相近之处。
难在实行
“圣吉的理论很好,但是在目前的中国,实施起来有很多困难。”西三角人力资源研究所的一位高级经理对记者说。而很多到会人士都有同感。
与此呼应,中国本土很难找到一家真正的“学习型组织”。记者同时发现,本次会议的门票虽然标价1800元人民币,但很多人的参会门票都是会议组织方赠送的。黄霁的回答是,“90%都是赠票”。尽管到会的很多人都知道《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但真正读过的却不多。
记者遇到一位从台湾来的刘兆岩先生,是台湾羽白国际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专注于学习型组织的咨询。在听了一天的演讲后,刘的评价是,内地的学习型组织还只停留在概念阶段,口号大于实际。
据刘介绍,台湾有很多与学习型组织相关的咨询顾问公司。“我们的课程已经非常细化,也非常实际。”刘说,为了证明这一点,刘还给记者拿出了厚厚的一叠培训课程表。
在内地,学习型组织培训比较早的有两家,一是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另外就是本次论坛的承办方人大研修中心。
据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个领导介绍,明德集团从前年开始就给纺织机械集团做学习型组织的咨询,一年以后项目停止,此领导不愿告知项目停止的原因,也不愿透露项目涉及的金额。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学习型组织在中国仍处于概念阶段,把概念转化为应用有很多难处。在技术上,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很难用一套系统工具来搭建,最多只能靠公司倡导或组织规章。学习型组织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含义要大于技术和制度上的含义,而文化和观念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和引导的。用圣吉的理论来讲,这同样是一个“系统”问题。
西方管理思想之潮前几年,一本名为《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的管理书在中国特别流行,号称“被国内多所大学管理专业和MBA列为必读教材”。而类似的外来畅销书籍还有很多,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菲利普·克劳士比的《质量无泪》,埃森·拉塞尔的《麦肯锡方法》……在中国企业巨大的变革背景下,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借鉴显得特别急迫,书籍的流行也就有了很好的市场基础。
记者在论坛上见到了一位姓孟的美籍华人,他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是本次人大研修中心邀请圣吉来中国的“游说团”主力。据孟介绍,他从1988年开始就致力于向中国传递西方管理思想的业务。
孟和记者交谈的时候,手上拿着一本名为《仆人管理(Servant Management)》的书,孟说,他下一步有意在中国引入这本书。
有很多西方经典的管理思想已经在中国流行:意大利人Vilfredo Pareto的80/20理论,Edwards Deming的全面质量管理,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的成功学理论,Stephen Covey的“十一个成功人士的习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西方管理书籍和西方管理思想会越来越多,但需要仔细考虑的是,西方思想究竟是否适合中国,哪些适合中国,如何落地生根。
彼得·圣吉:管理学大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ciety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简称SoL)的创始人和主席,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著作包括《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践》(1990年),《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1999年3月)等等。其中,《第五项修炼》被《哈佛商业评论》评选为在过去75年中影响最深远的管理书籍之一。
上一篇:
将个人头脑变成组织头脑
学习型组织学什么
下一篇:
推荐内容
资讯排行